企業郵箱

深圳市政策

來源:深圳市人民政府 時間:2018/11/13 浏覽量:

深圳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各單位:

現將《深圳市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8年11月2日

深圳市關于進一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實施方案

爲牢牢把握未來科技和産業發展重大機遇,進一步提升我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能級,加快形成引領型的現代化經濟體係,按照建成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總體要求,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搶抓科技産業變革機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按照“科技支撐、重點突破、統籌布局、引領發展”的基本原則,以技術驅動和應用帶動爲兩大核心抓手,強化自主創新,優化空間布局,完善産業生態,培育應用市場,著力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能級,持續引領産業高端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努力將深圳建設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高地。

(二)基本原則。

——科技支撐。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基礎設施和平台體係建設,完善創新環境,彙聚創新人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科技創新供給,支撐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健康發展。

——重點突破。堅持優勢優先,充分論證,把准方向,明確時序,集中優質資源,支持重點領域加快發展,快速形成規模效應,構築更多先發引領優勢。

——統籌布局。堅持集聚發展,充分保障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空間,打造專業園區,完善配套服務,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錯位布局、協同聯動、集群發展,提升全域創新發展能力。

——引領發展。堅持面向未來,主動布局,超前規劃,促進更多未知領域實現跨越和趕超,在若幹戰略必爭領域形成獨特優勢,扭轉跟隨發展的被動局面。

(三)發展目標。

通過三步走策略,形成重點突出、布局合理、質量效益顯著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格局,成爲全球重要的新經濟發展策源地。

——到2020年,支撐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科技創新硬條件與軟環境體係不斷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對源頭創新的支撐能力切實增強,新建50個以上創新載體,培育10家技術引領型的研究機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及創新型企業,創新推出一批精准化扶持政策,組織實施100個以上重大科技産業發展項目,造就一支以世界級科學家、傑出企業家爲主體的領軍人才隊伍,攻克並掌握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産業平台、設施及環境日趨完善,基本形成全域統籌、重點突出的産業空間布局,在優勢領域力爭打造出萬億産業集群,在前沿領域爭取建成一批帶動能力突出、競爭優勢明顯的千億級産業集群。

——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創新水平國際知名,掌握一批前沿引領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力爭培育更多世界五百強企業和一大批創新型企業,建成10個以上産業規模超百億、産業鏈條完備、産業配套完善的新興産業集聚區,打造更多千億級和萬億級優勢産業集群。

——再經過長期的努力,持續突破一批顛覆性技術,成爲全球重要的新興科技與産業創新發展策源地,持續支撐經濟更高質量和更可持續發展,爲建成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做出更大貢獻。

二、主要任務

以創新引領爲核心,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幅提升産業科技含量,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萬億級和千億級産業集群,促進更多優勢領域發展壯大並成爲支柱産業,持續引領産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一)建設世界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基地。

加快構建泛在高效信息網絡,以産業跨界融合和智能化發展爲主攻方向,建設全球領先的電子信息産業基地。實施集成電路産業跨越發展工程,完善涵蓋設計、封裝測試、晶圓制造、産業配套等全産業鏈,打造集成電路集聚發展高地。搶抓人工智能發展先機,加快計算機視聽覺、新型人機交互等應用技術産業化,建設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産業示範區。搶抓第五代移動通信(5G)發展的窗口期,推進核心技術、標准以及關鍵産品研制,加大應用推廣力度,打造5G産業發展引領區。順應萬物互聯發展新趨勢和新要求,加速構建物聯網商用網絡,大力推進物聯網典型示範應用。加快發展壯大新型顯示、智能網聯汽車、智能硬件、高端軟件等産業,前瞻布局柔性電子、量子信息等前沿高端領域。

專欄1 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關鍵領域

集成電路:以應用爲牽引,依托深圳集成電路設計和集成優勢,大力發展物聯網、智能終端、汽車電子等領域專業芯片,提升裝備材料、先進封裝測試等配套服務能力,加快布局第三代半導體産業,構建協同聯動的産業生態係統,支撐我市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優化升級。

人工智能:發揮深圳人工智能硬件終端制造、用戶數據資源儲備、應用模式創新等比較優勢,加快突破芯片、算法等人工智能核心基礎,發展智能家居、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産品,推動人工智能特色應用示範,促進技術攻關、産品應用和産業培育“三位一體”發展,建設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産業高地。

5G移動通信:搶抓5G發展的窗口機遇,支持龍頭企業推進核心技術、標准以及關鍵産品研制,建設5G試驗網絡,開展典型場景應用,打造5G産業集聚區,持續鞏固深圳在全球通信行業的引領地位。

新型顯示:夯實高世代大尺寸面板制造基地優勢,加快突破柔性顯示、激光顯示、3D顯示、超高清顯示核心關鍵技術,推動新型顯示技術在消費類電子産品領域的廣泛應用,依托行業龍頭企業促進資源集聚,構建配套便捷、産業鏈完整的支撐體係,推動新型顯示産業發展成爲我市電子信息産業新的增長極。

物聯網:順應萬物互聯發展新趨勢和新要求,加速構建基于第六版互聯網協議(IPv6)、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物聯網商用網絡,建立行業標准,強化政府引導,瞄准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重點領域,大力推進物聯網典型示範應用,形成産業鏈上下遊聯動、協調可持續的良好發展格局。

智能網聯汽車:明確技術發展路線,構建跨産業協同創新機制,加大環境感知、智能決策、協同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建立完善的智能網聯汽車自主研發、檢測驗證、示範應用與生産配套等體係,建設智能網聯汽車應用示範區。

柔性電子:面向可穿戴設備應用需求,開發柔性電子關鍵材料,攻關核心工藝技術,開發柔性傳感器、電子皮膚、柔性電池等柔性器件,推動柔性電子産品示範應用,搶占下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制高點。

(二)培育國內領先的高端裝備制造集群。

主動對接《中國制造2025》,以支撐和引領産業轉型升級爲重要方向,加強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及係統集成能力,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突破減速器、高性能伺服電機等核心零部件以及傳感器、控制係統等核心産品,大力培育發展工業母機、智能機床、先進成型裝備、增材制造設備、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等,提升精密制造技術和裝備産品、智能電子制造成套設備、智能檢測與裝配裝備等水平。加快發展無人機、航空電子元器件、微小衛星、通信衛星、衛星導航等航空航天裝備和産品。支持發展科學儀器、工業自動化儀表及係統、電子測量和電工儀表、專業儀表等高精尖産品。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爲導向,發展深海深空技術及裝備。 

專欄2 高端裝備制造産業關鍵領域

智能裝備:持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聚焦機器人、可穿戴設備、航空航天裝備等領域,攻關先進感知與測量、高精度運動控制等産業關鍵共性技術,鼓勵智能制造技術、工藝及産品在制造業領域的深入應用,打造智能制造示範區,引導制造企業向現代制造服務企業轉型。

增材制造:加快建設3D打印制造業創新中心,面向生物醫療、電子制造、航空航天、汽車、文化創意等領域重大需求,形成覆蓋産品設計、材料、關鍵部件、裝備及應用等環節的完整産業鏈,有力支撐高端制造和精密制造。

(三)發展壯大綠色低碳産業。

著眼生態文明建設,以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和應用爲重點,加快推進綠色低碳産業體係建設。積極發展新能源汽車、先進核電、可再生能源、高效儲能、智能電網及智慧能源等領域,推動産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加強節能關鍵技術攻關,提升節能設備及其關鍵零部件開發能力,加快節能技術係統集成。支持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和産業化,推動在生態建設和治理等領域的應用示範。發展汽車零部件、辦公耗材、家用電器等再制造技術,促進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

專欄3 綠色低碳産業關鍵領域

節能環保:在電機、半導體照明、家電、環境治理等優勢領域,持續提升節能環保裝備技術水平,推進節能環保裝備産業化,開展節能環保技術係統集成及示範應用,強化節能環保技術支持和服務體係建設,打造節能環保産業基地和創新中心。

氫燃料電池:圍繞航天、飛機、汽車、軍工等應用領域,開展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電堆制造、係統集成、動力總成、測試診斷等關鍵技術攻關,以氫燃料電動汽車示範應用爲突破口,加快完善産業鏈條,持續培育發展氫能經濟。

(四)打造全球知名生物醫藥産業基地。

緊扣生命科學縱深發展、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的主題,提升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等優勢領域發展水平,創新發展精准醫療、數字生命等前沿交叉領域,打造世界領先的生命經濟高地。建立多層次基礎支撐和共性技術平台,突破藥物研發關鍵技術,提高原研藥、首仿藥和新型制劑的創新能力,發展新型抗體、蛋白及多肽等生物藥和幹細胞等生物治療産品。構建醫療器械協同創新體係,大力發展高端醫療器械設備。著力發展精准醫療,提升基因檢測技術水平和加快個體化治療臨床應用。探索建立覆蓋全方位全周期的數字生命係統,加快生命信息數字化,培育數字生命新業態。布局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精准醫學成像、合成生物學、人類增強等重大前沿領域。

專欄4 生物醫藥産業關鍵領域

精准醫療:落實“健康中國”戰略,針對精准醫療發展和應用的源頭性和關鍵性問題,開展科技原始創新,實現基因檢測和個體化治療技術領域重大突破,建設國際一流的精准診療平台和臨床轉化體係,搭建生命健康大數據平台,發起組織生命健康“大科學計劃”,打造國際領先的精准醫療示範區。

(五)創建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先導區。

搶抓數字經濟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充分挖掘數據資源,加速場景融合應用,推動數字經濟全面發展。完善提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係,提升高端軟件供給能力,著力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發展,前瞻布局金融科技及區塊鏈等領域,形成引領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穩步提升工業設計能力,加速文化服務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創新服務內容和模式,促進數字創意消費,爲數字經濟拓展新空間。積極培育和催生移動支付、新零售、共享經濟、平台經濟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政務信息化建設體制改革,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構建管運分離的“數字政府”管理新體制,爲數字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專欄5 數字經濟産業關鍵領域

金融科技:加快設立金融科技研究機構,突破數字貨幣錢包、智能合約驗證及管理、金融大數據智能分析等關鍵技術,圍繞區塊鏈、智慧金融、金融風險管理等重點方向,加強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積極探索新技術應用場景,建設世界領先的金融科技中心。

(六)推進新材料産業創新應用。

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重大裝備、重大工程建設需求爲導向,強化協同創新,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材料制備技術,加強前沿材料戰略布局,提升新材料産業化應用水平。大力發展顯示材料、先進照明材料、關鍵微電子材料等電子信息材料,推進融入高端制造供應鏈。強化高性能儲能、新型太陽能、先進節能環保等材料技術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綠色低碳材料快速發展。加快推進生物醫學材料臨床應用,加強生物基材料研發及推廣。發展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功能陶瓷和硬質合金等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前瞻布局石墨烯、新型二維材料、微納米材料、超硬材料等新興領域,構建日趨完善的新材料基礎支撐體係。

專欄6 新材料産業關鍵領域

石墨烯:堅持以應用爲導向,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重點發展石墨烯在電子信息、新能源等領域的應用技術,開展終端應用産品示範推廣,推動石墨烯快速發展。

微納米材料與器件: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銜接,提高微納米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微納米材料與器件,加快規模産業化,帶動和支撐信息、材料、能源、制造等相關産業向更高水平邁進。

(七)建設全球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堅持創新引領、陸海統籌,進一步增強深圳海洋經濟綜合實力,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吸引力、競爭力、影響力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大力發展海洋衛星導航、通信、深海觀測和生態監測等海洋電子信息領域。支持海洋生物産業創新發展,延伸和拓展遠洋漁業産業鏈。開展海洋新能源應用技術研究,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潮汐能等海洋新能源産業化進程。推進建設深圳市智能海洋工程制造業創新中心,提升新型海工裝備與特種船舶、高附加值鑽井平台、深海探測設備和海洋環保裝備等海洋高端裝備發展水平,拓展郵輪遊艇上下遊産業鏈。積極構建以航運金融、船舶保險爲代表的現代航運服務體係,協同周邊打造世界級港口群。開展海水淡化、天然氣水合物、深海礦産、海藻生物質能等前瞻領域研究。

三、空間布局

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理念,保障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空間,優化各區戰略性新興産業布局,統籌資源配置,完善各區域硬條件和軟環境,支持37個重點發展片區專業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快速形成“重點突出、錯位協同”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空間發展格局。

(一)促進各區差異布局協同發展。

1.優化産業布局。綜合考慮各區域産業基礎、功能定位和資源禀賦條件,各區(新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要加快編制相應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或實施方案,明確發展重點、空間布局、發展時序等,形成全域統籌、特色發展的全域戰略性新興産業空間格局。

2.強化産業用地用房供給。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發展空間供給質量,以優質空間供給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效率。各區域要加快推進工業區升級改造,加快整備成片産業用地,加大創新型産業用房對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供給比例,優先保障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需要。

3.加快建設專業園區。各區(新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要對現有園區進行優化整合,市屬、區屬國有企業要在全市園區整合中發揮骨幹作用,建設一批空間規劃合理、産業鏈完整的專業化園區,強化政策引導,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發展和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二)引導優質科技産業資源配置。

1.統籌産業資源布局。各區域要加大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力度,制定差異化、定制化的人才引進和項目引進政策,以優質園區吸引國內外知名研究機構、龍頭企業和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落戶。市科技産業部門要統籌全市重點産業項目和人才團隊等資源配置,防止科技産業資源錯配和區域盲目競爭。

2.加強科技資源配置。各區域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重點,精准布局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載體,加快實驗檢測平台、科技信息平台、技術轉移平台等産業服務平台建設,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發展。

3.完善配套服務體係。實施産業園區質量效益提升計劃,完善交通、信息、商務、安居等配套設施,切實優化園區硬條件與軟環境,建設一批精准定位、配套完善、産城融合的智慧型、生態型的新興産業園區。

專欄7 重點發展片區

1.南山高新區:發揮科技産業創新的綜合引領能力,圍繞信息經濟、生命經濟等,孵化更多新興領域,構建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孵化及引領中心,支撐建設成爲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

2.坂雪崗科技城:發揮華爲的龍頭帶動作用,重點發展5G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方向,支持企業勇闖“無人區”,參與或主導國際標准制定,打造世界級5G産業發展高地。

3.壩光國際生物谷:面向民生重大需求,以前沿科學發現爲引領,發揮深圳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優勢,充分利用基因庫、超級計算等資源,打造國際醫療旅遊目的地、世界領先的生命健康科技與産業高地。

4.空港新城:以海洋高端裝備、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爲重點,發揮周邊會展、商務配套優勢,吸引戰略性新興産業國際組織落戶,打造技術標准領先、市場前景廣闊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

5.深港科技創新特別合作區:面向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方向,積極布局研究機構、標准組織、教育機構、中試基地等創新生態頂端環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性新興産業科技創新融合發展核心區。

6.阿波羅産業集聚區:以軍民融合爲特色方向,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無人機、前沿材料等方向,建設技術轉移服務平台和研究機構,打造成爲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

7.留仙洞産業集聚區:發揮周邊教育、科研、産業、配套等綜合優勢,重點發展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精准醫療等領域,打造以總部基地和研發中心爲特色的綜合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

8.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面向未來城市和未來科技,重點吸引戰略性新興産業總部、研發中心、科技組織等落戶,打造最智能、最綠色、最可持續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高端集聚的城市中心。

9.立新湖片區:依托大族激光、洲明科技重點企業,重點發展機械、汽車、電子、航空、軍工等關鍵領域成套技術裝備,打造成爲全國知名的智能裝備制造産業基地和全球激光産業高地。

10.寶安燕羅片區:加快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發揮電子信息制造集聚優勢,重點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柔性電子等方向,打造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

11.前海片區:突出深港合作和高端服務業兩大特色,強化香港創新服務在深轉化落地,服務深圳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重點吸引戰略性新興産業總部、財務中心、研發中心、品牌營銷中心等落戶。

12.光明鳳凰城:持續集聚高端資源,超常規布局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數字經濟等方向,多點培育,努力打造成爲一座生態優質、産業高端、産城融合,具有較強區域輻射能力的綠色智慧新城。

13.環西麗湖片區:持續推進西麗大學城建設,加快吸引一批國際一流的高等院校、科技機構,突出人才培養和引進,不斷集聚創新資源,持續提升戰略性新興産業科研服務能力。

14.梅觀科技創新走廊:發揮電子信息産業基礎優勢,面向人工智能前沿應用技術研發與産業化,重點布局智能制造、機器人、智能終端、智能裝備、智能醫療等領域,打造龍華總部企業及智造走廊。

15.觀瀾高新園:依托華潤三九、致君制藥、彙川技術等骨幹企業,重點發展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等方向,加快三一科技智能制造中心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綜合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聚區。

16.坪山高新區:依托國家新能源汽車産業基地、國家生物産業基地、聚龍山新興産業集聚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和出口加工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端裝備、氫燃料電池、石墨烯、精准醫療、增材制造等方向,打造世界一流的東部高科技園區。

17.梅林—彩田片區:重點布局發展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方向,加快建設深業上城中國國際消費展示交易中心等項目,全面推動産業集聚發展,打造“深圳中軸智谷”。

18.寶龍科技城:推進南約社區洋橋和漢田片區城市更新,重點布局集成電路制造封裝環節,加快建設石墨烯産業園,推動形成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智能制造爲主的發展格局。

19.國際低碳城:重點發展航空航天産業、節能環保産業、高端低碳裝備制造産業等,推動相關技術和産品民用轉化,打造以航天航空産業總部基地和研發中心爲特色的綜合性産業集聚區。

20.九龍山片區:加快蘋果科技小鎮等重點項目規劃建設,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物聯網等方向,推動智能機器人、智能終端、智能裝備等行業領域應用,打造成爲智能高端制造核心基地。

21.蛇口片區:充分利用自貿片區制度創新、服務創新等優勢,重點發展海洋電子信息與設備制造、海洋高端裝備和配套設備制造、遊輪遊艇等方向,打造成爲重要的海工裝備總部基地和遊輪旅遊基地。

22.光明科學城:依托中山大學(深圳)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群,重點發展人工智能、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努力打造光明人工智能産業基地、智能制造産業基地。

23.大梧桐新興産業帶:加快城市更新、土地整備、棚戶區改造,突出“一校、三谷、多園區”布局,重點發展人臉識別、智能醫療等人工智能及生命健康領域,打造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研發孵化基地。

24.清水河片區:重點發展人臉識別、語音識別、區塊鏈與金融人工智能、智能醫療等領域,建設人工智能公共技術平台等創新載體,打造人工智能研發孵化基地。

25.大運新城:依托深圳國際大學園和天安數碼城、大運軟件小鎮等産業載體,重點發展人工智能産業和生命健康産業,建設産業科研孵化基地,打造東部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高地。

26.平湖金融與現代服務業基地:以金融、科技産業爲基礎,積極吸引科研機構落戶,打造以“金融+科技+總部”爲特色的産業基地集聚區,重點發展新興金融、科技金融、金融外包服務業等重點方向。

27.鹽田河臨港産業帶:發揮華大基因、鹽田港等帶動作用,圍繞生命健康等重點方向,打造臨港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生態城。

28.大鵬環龍岐灣:加快土地整備,依托海洋生物産業園、遊艇會及國際船艇交易運營基地,重點發展海洋生物育種、海洋生物能源開發、郵輪遊艇和帆船等領域,打造海洋生物高新技術産業化基地、粵港澳大灣區海洋休閑運動中心。

29.海山片區:以大百彙高新科技園等爲載體,積極引進産業優質資源,建設一批人工智能開放平台,面向機器視覺、智能醫療、智能裝備等領域,打造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應用集聚區。

30.公明片區:發揮龍頭企業優勢,圍繞石墨烯科技産業重點領域,搭建關鍵共性技術協同研發平台、人才集聚平台,加快推進石墨烯制造業創新中心示範基地建設。

31.沙井片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産業,以城市更新保障發展空間,搭建電力電子器件設計、封裝測試等平台,持續完善産業鏈條,打造集成電路産業集群。

32.尖崗山—石岩南片區:發揮緊鄰南山高新區地理優勢,主動承接高新區産業外溢,圍繞工業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等産業,打造總部研發基地。

33.西鄉鐵仔山科技城片區:充分利用産業集聚優勢,依托龍頭企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産業,圍繞航空航天、新型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建設研發、科技孵化、檢驗檢測基地。

34.新橋東科技城片區:深度融入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發揮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帶動作用,開展智能硬件、智慧物流數據中心等關鍵技術研發,打造成爲全國知名的智能裝備與物聯網科技創新基地。

35.寶安中心區—大鏟灣片區:推進建設海納百川總部大廈、信通金融大廈、金利通金融中心等,吸引平安不動産、騰訊等重點企業,建設金融科技産業基地,以高端軟件、科技金融爲重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建設具有全球輻射引領作用的互聯網+未來科技城。

36.江碧環保産業園:加快推進電鍍制造等傳統制造業綠色轉型,開展節能環保技術和裝備應用示範,重點發展以綠色制造爲主的綠色低碳産業。

37.深汕特別合作區:深度參與深圳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主動融入深圳戰略性新興産業整體布局,積極引進和建設智能網聯汽車、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綠色低碳等重大項目,著力提升制造水平,打造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産業承載地。

四、政策措施

進一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深圳構建未來可持續競爭力的重大戰略任務,要強化組織實施,在技術、資金、人才、准入、監管、標准、知識産權等方面係統謀劃,修訂出台新一輪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政策,多措並舉、不斷改革、持續創新,全面營造一流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發展生態係統,促進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壯大。

(一)構建更高水平的技術支撐體係。

加快規劃建設科學城,在重點領域,前瞻規劃布局一批科技基礎設施,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科學研究,持續增強原始創新和源頭創新能力。圍繞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省、市創新載體。加強前沿基礎研究,強化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增強産業發展技術創新供給。支持承擔國家、省(部)科技計劃(專項)項目,參與或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布局一批共性技術研發、測試、中試和應用功能型平台,構建戰略性新興産業全鏈條式基礎應用平台體係。積極爭取組建國家産業創新中心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責任單位:市科技創新委、發展改革委、經貿信息委)

(二)完善多元化的資金支持體係。

市財政每年安排預算,設立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項資金,采用直接資助、股權資助、貸款貼息、風險補償等多元化扶持方式,加快建立市場化、精准化、多元化相結合的專項資金扶持體係。充分發揮市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母基金等基金作用,堅持市場化運作,撬動社會資本設立子基金。加快中試子基金投資運作,加大對重點領域中試環節的精准扶持。探索設立跨境人民幣投貸基金,爲産業資本搭建“出海平台”。支持設立海外並購基金。依托現有機構,組建深港澳科技産業創新促進中心。建設市級國有全資新興産業重大項目平台公司。實施創新驗證資助計劃。(責任單位:市財政委、發展改革委、經貿信息委、科技創新委、國資委、金融辦、投資推廣署)

(三)創新人才培養與發展制度。

建設創新敏感型國際化高等院校,探索構建緊密結合産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向科技産業創新需求,開設新學科新專業。大力提倡在職技能教育,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加強招才引智工作,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産業人才支持力度。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政策體係,對現有人才政策進行優化重構,聚焦産業重點領域,制定面向全球引進關鍵領軍人才的支持政策。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的分配政策,進一步提高人才服務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發展環境。完善市場化、國際化人才評價機制。強化市場發現、市場認可、市場評價機制。完善人才舉薦制度。實施科研人才國際同行評議機制。(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保障局、教育局、科技創新委、經貿信息委)

(四)創新准入與監管政策。

爭取國家在新興産業市場准入、行業監管等方面綜合授權、先行試點,加快建設深港創新特區。探索和建立符合未來科技産業發展規律的新經濟監管體係,規劃建設坪山無人駕駛示範區、大鵬生命健康試驗區,積極構建應用場景,加快打造新技術新産品應用示範特區。加大力度實施首購首用、首台(套)風險補償、軍民融合等支持政策,降低新技術應用成本。利用特區立法權優勢,加強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大數據等領域的相關法律、倫理和社會問題研究,建立保障相關領域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框架。加快研究制定自動駕駛、服務機器人、基因科技、細胞治療等相關安全管理法規,爲新技術的快速應用奠定法律基礎。(責任單位: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市法制辦、發展改革委、科技創新委、經貿信息委、財政委、市場和質量監管委、交通運輸委、衛生計生委,坪山區政府、大鵬新區管委會、福田區政府)

(五)加強知識産權和標准保護與運營。

實施最嚴格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加快建設中國(深圳)知識産權保護中心,建立知識産權保護實驗室、存證固證係統,面向戰略性新興産業開展快速獲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服務。加快建設深圳知識産權法庭,強化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切實加大對侵權者的懲戒力度。加強知識産權運營能力,加快南方知識産權運營中心建設,打造國家知識産權運營交易的重要樞紐平台。加強知識産權金融服務創新,推進知識産權投融資試點,探索建立知識産權跨境交易平台。加強對企業專利全球布局的引導。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打造戰略性新興産業國際標准和世界品牌。支持各類機構加入國際技術標准組織,支持企業參與或主導制定國際國內標准,力爭成爲若幹重點領域的國際標准引領者。(責任單位: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經貿信息委,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

五、組織實施

進一步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是深圳構建未來可持續競爭力的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強化組織實施,加快建立“上下聯動、多方協同”的工作推進機制,統籌謀劃,係統部署,精心組織,紮實推進。

(一)加強組織領導。

深圳市新興高技術産業發展領導小組全面統籌協調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工作,負責指導全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制定,協調解決産業發展和工作推進中的重大問題,督促各區和市相關部門做好各項目標任務的部署實施,推進重大項目建設。日常協調工作由市新興高技術産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經貿信息委、科技創新委等市相關部門,各區政府(新區管委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

(二)抓好任務落實。

市相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責,針對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及其關鍵領域重點任務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和配套措施,加快落實實施方案明確的工作任務。推進規劃政策落實、重大項目建設、各類專項扶持計劃組織實施、專項資金使用和績效評價等工作。加強對各區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引導,促進産業集聚發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經貿信息委、科技創新委等市相關部門,各區政府(新區管委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

(三)強化評估考核。

完善戰略性新興産業重點領域統計核算測算制度,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決策和監督考核提供支撐。各單位要把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跨越式發展作爲一項重要工作抓好抓實,健全考核評估機制和監督檢查機制,確保上述各項措施落實到位。〔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經貿信息委、科技創新委、統計局等市相關部門,各區政府(新區管委會)、深汕特別合作區管委會〕

附件:關鍵領域重點任務(2018—2022年).docx

上一篇: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政策

下一篇:沒有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