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邮箱

公司动态

来源: 时间:2020/12/15 浏览量:

科控动态|落实发展愿景,完善孵化模式

11月13日,为期四天的港澳孵化载体管理人员及创业导师训练营活动在梦工场落下帷幕。前海科控监事会主席郭起宏全程参与训练营活动并出席结营仪式。





本次训练营活动期间,七位不同领域的创业导师分别从大湾区港澳孵化载体政策、专业孵化载体建设及团队运营、天使投资人眼中的好项目、港澳孵化载体发展动态及模式、孵化器经营三把斧、十步创业法、孵化载体运营实践等角度进行了精彩分享,学员们纷纷表示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以下是七位创业导师精彩分享回顾: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创业孵化促进中心主任何静,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双创发展总体定位,结合广东省港澳孵化载体相关支持政策,深入分析了港澳孵化载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强调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打造具有“粤式”特色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加快推动大湾区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动,助力港澳青年深度融入大湾区发展,推动粤港澳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华南新材料创新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崇孝,分享了自己在实战中对产业园区载体建设与团队运营模式的观点,指出园区应该根据自身资源,探索合适园区发展的方式,同时服务是园区的基本,在做好招商的前提下,须做好园区服务。华新园正是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打造了全链条孵化体系和精准服务体系,最终形成“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资金+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于一体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






启迪之星创投董事总经理赵梅,从投资者专业角度分析了天使投资人眼中的好项目应该具备的标准,讲述了创业者需要理解投资机构怎么选择创业项目,怎么选择投资机构的类型。通过对创始人、团队、商业模式和产品、行业大环境四个角度展开详细叙述,系统阐述了优秀企业应具备的优质基因。






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创新创业基地专创空间创始人陈经湛,基于多年的孵化服务经验和对市场趋势的把控,通过充分了解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需求,并从公司筹备到落地运营的不同阶段给予他们不同的帮助或建议。他强调孵化载体应该注重规划、定位、体系搭建和资源融合,从初创企业搭建、落地运营到融资上市等不同发展阶段,根据企业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依托成熟的孵化服务体系、专业的服务团队和完善的服务生态链,通过全链条的服务帮助港澳青年从‘想创业’到‘敢创业、能创业、创成业’一路同行。 






优客工场高级合伙人邝勇军,详细分析了当前孵化器面临的问题,提出孵化器今后的发展方向,孵化载体应该提升其服务品质,围绕企业和员工提供一站式闭环服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生态。他介绍了优客工场着力于为发展型企业提供协同式创业、伙伴式办公、共享式配置、平台式加速等完整的服务生态。重点讲述了孵化器经营三板斧:定位、招商、服务。其中定位决定模式,精准定位决定了整个孵化器的未来,做孵化器不仅需要门门通,更需要围绕定位惟精惟一,做到极致。






国际创客学院院长、杠杆投资创始人院长颜麟,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不同的创业模式和成功案例,针对创业者在起步时期关于资金、人才、产品、商业模式等企业痛点的困惑,分享了“十步创业法”等实践经验。根据颜麟老师总结的顾客素描图和价值地图,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一般倾向于做加法,总是想再多做些什么,而往往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做减法。创客要成功,比一般人更要聚焦与懂取舍得。创业尽量少找竞争激烈的大风口,多找合适自己团队的小风口窄风口,这样反而能好好存活下去。同时强调了企业知识储备的重要性,强大的知识储备不仅能帮助创业者高效地管理整个团队,还能帮助企业及时应对潜在风险。





因为疫情,我们的企业面临了太多的困扰与挑战,同样也带给我们孵化器新的思考、新的机会和发展。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总经理谢吉华,结合杨浦科创在疫情期间面临的问题,为学员分享了应对疫情危机,需要我们要有创新思维及对资本的敏锐度。谢吉华建议孵化载体经营者要根据客户不断变化的诉求,寻找自己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要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更要注重自我管理,孵化器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自身的核心价值,改变单纯企业孵化的模式,升级成为平台类企业,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训练营活动期间,创业导师抓住难得的机会,实地参观走访了园区部分孵化载体和创业团队,并进行现场指导交流。






通过举办港澳孵化载体管理人员及创业导师训练营活动,将有助于前海科控进一步落实“深港科创合作的践行者,全球科技服务的引领者”发展愿景,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梦工场为主导、合作孵化载体为主体”的协同创业孵化模式,吸引更多地港澳青年来前海创新创业,推动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